《围城》读后感精选五篇

读后感 2023-11-03 点击:

读了一本经典之后,每个人一定都收获了很多。是时候冷静下来,写下你的感受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围城》读后感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围城》读后感1

第一次拜读钱老的《围城》,是在高中。当时正困在学海里,借着三年模拟五年高考之类的小舟勉强前行,再苦再难,心中的信仰似乎都能支撑住自己不放弃,因为抬头是岸,是十几年前遥不可及而当时又近在咫尺的东西。巨大的象牙塔里,挤着行色匆匆的我们,为了心仪的地方和学校,为了比下去身边如狼似虎的对手,不惜汗水和墨水,一遍又一遍写着老师给好模式的作文,答着固定套路的简答题,随时制造着废草纸和空笔管。

而时过境迁,是一群初中生为攻读重点高中而争先恐后的身影。就在中考分数线出来的那一刻,进入重点高中的同学们又欢呼又欢呼。似乎十年磨一剑的困难瞬间就解决了;高考落榜者心中充满了辛酸,仿佛重点高中的围墙遮住了生命的全部光芒。似乎有两个世界被一堵墙隔开。后来,考入重点高中,中途转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用行动告诉我们:

谁都不必互相羡慕。

看到方鸿渐人生的前半段,似乎看到了当今一些大学生的未来命运。虽然时代不同,但轨迹相似:毕业—工作—跳槽—恋爱—婚姻。

每一步都不那么顺利,但不符合人们心意的事情总是在身边。方鸿渐当时的困惑和焦虑,是各个时代的年轻人所共有的。关于未来,很多人纠结于公****、创业或直接工作之间的几个趋势。

就我自己而言,一心想着直接工作但又不得不考虑家人一遍又一遍的考公务员的建议。心中的不甘,对考试的抵触,对公务员生活的厌恶,和不想惹父母生气的心情纠错在一起,着实让人头疼。很多朋友都说想出去谋生,有人想出国考研等等,但这些人心里也很清楚,在选择的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会有什么样的压力和沉重的负压力。

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尽管我还没有太多发言权,但是很多人用文字表达出如同《围城》般的无奈。突然想起张爱玲的一句话:也许每个男人都有两个这样的女人,至少有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也许吧,婚姻这座城,真的能将浓烈的爱情冲的平淡,将滚烫的的热血冷却降温,再多的花前月下也终究敌不过繁杂的生活琐事。钱老将婚姻定为一座围城,其实退一步说,恋爱又何尝不是。

只不过和口头的约定比起来,那9块钱的小本更显郑重。身边的朋友,恋着爱的,时常被另一半左右着情绪,幸福之余,不忘渴望着单身时的自由;单身汉们,无时无刻不想有个人陪伴,孤单和寂寞总能占据生活的大部分。看着这些喜剧和悲剧交替上演的同时,很多东西不用别人说,自己也会明朗很多。

今年学校给的必读数目中,再一次发现了《围城》,于是,抱着重温的心态又读了一次。书皮上的几句话是这本书的主旨和精髓。几年后,我读到我的心似乎对这些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钱老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很多人都说这《围城》这部书的语言诙谐幽默,老道的笔法里带着参透人生的成熟,想当年我第一次拜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也被书中很多精妙的比喻逗的捧腹大笑。

而今再看,很多话听起来更像是书中人物的一种自嘲,更多的彰显出来的是一种社会群像,而非方鸿渐这一个个体,他们带着对工作对家庭对社会的无奈,带着对眼前浑浊的世界的失望,带着想对现实做些改变却无从下手的力不从心。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生活本来不就这样么?有压力,有麻烦,更不幸的是,可能会有狼,老虎和豹互相追逐。一路上的起起落落把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带到了生活中。有人说,生活是一场修行,我觉得,也的确是这么回事,苦尽甘来也好,悲欢交加也罢,每一分一秒,都曾有过故事,有过真真切切的经历,似乎这就够了。

短暂的一辈子里,心中或是眼前,都会有好多座围城,更确切的说,是无数个让人举棋不定的瞬间。不管最后的选择是什么,你进去的时候为什么要抱怨。既来之,则安之,纵使在最终的选择里被生活围追堵截,也坦然接受,带着无畏无惧的心,勇敢地解决。

曾经的渴望,既然实现,与其在城中迷茫纠结,不如将当初的热忱延续下去。钱老整部作品的用意,都在书皮上的寥寥数语上尽显,但是也可能恰恰是因为那几句话,给了很多人错觉,更多的带来几分消极的意味。21年的生活,让我深深的认同那几句话,但是转念想来,无论在城里城外,终究活的,不过是个心态。

很多人都活在一种病态心理中:别人的生活都是远山,有着起伏连绵的妖娆,自己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苟延残喘不见生机,于是内心怀揣的不满就总是多于快乐,阴暗的情绪催生出逃避的想法,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你的死水可能还有他们难以企及的平静和写意。即使鱼和熊掌不能同时拥有,但珍惜眼前的一切,生活也不会太糟。

写这篇读后感时,一直单曲循环着一首歌,是brain crain的a new day,舒缓平静的旋律,却更能让人相信,过了那些烦恼和波折,就会迎来a new day。

困惑和恐惧不应该成为我们停止的借口,果断和积极,这应该是生活的主题。趁着年轻,趁着选择比较多的机会,我们应该勇敢,勇敢地战斗,勇敢地选择。十年后,我们不会让那一年的激情流进狗血。有这样的心,纵使生活围追堵截百般刁难,一样,活的精彩。

《围城》读后感2

就是那么样的一个男人

——《围城》读后感

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主要人物。

他留过学,但并未取得真正的毕业文凭,辗转内地,也并未取得事业的成功。他在内地一所新创办的国立大学任教,聘书上确实聘为教授,到学校却变为副教授,他内心愤怒却无可奈何。

他不爱公司里的女老师,却在种种变故和命运的捉弄下与她结为夫妻,开始了吵架的婚姻生活。

方鸿渐代表着旧中国

3、 20世纪40年代许多小知识份子的特点,使他的命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我认为,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其实也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同特点,每一个人都能从《围城》中找到方鸿渐的影子,或多或少。

方鸿渐并不爱苏文纨。但他不想伤害任何人,他喜欢聪明。最终因为自已的懦弱而屡屡败在苏文纨恩威并施的手法之下,并最终错过自已真爱的女孩。

然而,他的懦弱和牺牲并没有使苏文纨完满或感动。相反,她对他怀恨在心,在未来的重逢中,她又讽刺又调皮地玩,以示报复。在苏文纨的事件上,方鸿渐是弱者。他的经历让我觉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几成真理。

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很害怕伤害别人而处事优柔寡断,总欲将事情做到想象中的完美,而其实到头来往往是自欺欺人。后来,我觉得其实别人很坚强,但我伤不起自己。

因为恋爱失败,事业受挫,方鸿渐在收到内地一所大学的聘用书后就如抓住救命稻草,昏头昏脑的就跟随同样受聘的一行人远赴内地。在战乱时期,这段旅程非常艰难,充满曲折。在路上,方鸿渐总是想不出主意。他的想法是总有办法跟着大家走。

而终于逃难般的到达目的地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人不坏,但全无用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看似对方鸿渐个人的评价,其实也可以说是对当时一部分小知识份子的评价。这些人真的不是坏人。他们应该是善良、有同情心和诚实的人。然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多。他们往往对许多社会现象不敏感。

现在我们有一句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个坏字也并非完全贬义,它有时表现在处理问题时超常的机灵和灵活性,超常规的出牌,出人意料的解决问题,打破规则的待人处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比那些老实木讷的人“好”,这种“坏”有时似乎更有用处。

方鸿渐一行有三人被校方聘为教授,然而因为战事而影响开班的情况下,校方因教授职数有限而必须将其中一人降为副教授。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无疑降低了方鸿渐的地位。原因很简单,只有他没有背景,没有背景,没有友情。

但这位老练的校长答应明年招生形势好转时聘请他为教授。就在这一句空头承诺之中,方鸿渐委屈求生,逢迎于各派系之中,但最终他的正直与小知识分子的硬气,让他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派系,反而成为大家排挤的对象。最终,校长没有兑现承诺,而是随意找了个借口,直接免去了方鸿渐的教职。

一个留过洋,见过世面,应该说还算聪明机灵的人,在一个偏僻的小镇,被一群不学无术、自以为是的人排挤压制欺骗利用。而在我们现代的职场中,似乎也不乏这样的现象。没有背景,没有背景,没有友情,往往混在工作的最低层。

而之所以这些三无人员还能尽心尽力忍辱负重的工作,喘息着,挣扎着,是因为有类似于校长那样的承诺。方鸿渐的命运有其时代背景和大社会的普遍性。因为还存有一丝单纯,所以不会融入任何的派系,因为太过单纯,所以被所有的派系排挤,而成为最终的职场牺牲品,有时候单纯也能害倒一个人。

最终,方鸿渐并没有娶到自己喜欢的女人,而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因为特殊的情况,他娶了一个顶多也不太烦人的女人。如果说职场的失败可以抛开一切重新开始,那么婚姻的失败远非那么简单,它对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深刻的,甚至是致命的。方鸿渐婚后的生活维持了短暂的甜蜜,因为对于这个“千方百计”要嫁给自已的女人,他心怀感恩,毕竟在备受冷漠、失落无助的境地,居然有人青睐自已,那真是不仅仅感动而是感恩了。

在这个思想前提下,方鸿渐对妻子特别宽容。然而日后面临真正的日常生活,面临鸡毛蒜皮柴米油盐,生活的繁琐使得这些宽容日渐消磨。争吵愈演愈烈,矛盾愈来愈多,直至最后在妻子大骂“儒夫”声中,方鸿渐无奈地离家出走,他的婚姻也濒临破裂。

其实方鸿渐一结婚便进入了“金漆的鸟笼”,掉入了婚姻的围城。在他的婚姻里,有一句话记忆特别深刻。他说如果是先结婚再去内地的那所大学,也许就不会被暗算,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因为婚姻联结起来的其实就是个小社会,如果在这个围城里学会了逢迎应酬,学会了察颜观色,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明哲保身,这些经验运用在大的社会中也是同理可证的。方鸿渐其实是个高智商的人。他也很有口才,看起来也不错。如果他也学会并能真正运用这些聪明的伎俩,他应该不亚于这个被围困的城市里的人何对手。

人生最痛苦的词语莫过于“如果”。我一直在想,如果他当初不是因为无聊而拜访苏文纨,就不会遇见唐晓芙,如果没有与唐晓芙恋爱失败,就不会到内地,如果没有流落到内地,就不会遇见后来的妻子孙柔嘉。如果他不嫁给孙柔嘉,就不必听从妻子的劝告,回到上海和岳父团聚,最终导致了夫妻关系的恶化和婚姻的破裂。

这一切后果的造成都是不可预见的,但似乎又是意料之中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对于方鸿渐而言,有人认为是那个特定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其实归根到底方鸿渐人生悲剧的根源还是在于他的性格,他的悲剧性格就是他悲剧命运的直接根源,即性格决定命运而已。

在求学中,在婚恋中,在职场中,在家庭中,方鸿渐无一不是以追求始,以失败终,在左冲右突中,却怎么也摆脱不掉人生的这一困境,人生的这座围城就如一道无形的紧箍咒,牢牢地将他套住,使之陷入一种无奈、无助的境遇中。方鸿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

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剌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尔虞我诈,互相猜疑,互相攀比,拉邦结派,人浮于世,凡方鸿渐所到之处,所遇之事无不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氛围,加上他灵魂深处的懦弱、自私、虚伪、浮夸和稚嫩,遇上如此社会生存环境必定导致其悲惨命运。身处这样的社会现状,一个凡人自然显得无能无用也无助,如方鸿渐等这些小人物在如今大社会中也有它真实的现实基础。

纵观现实你我他,大部分是凡人,想想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溶合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呢?

对于方鸿渐,书中有三句评价,我认为可以概括他的所有特征。苏文纨对他的评价说“这个人似乎并不讨厌”;赵辛楣评价他“人不坏,但全无用处”,而对于婚姻赵辛楣说他“太week”,即太懦弱。而这三个特点让我由方鸿渐慢慢看到了许多身边的人和事,能做到不讨厌已经相当不易,可是人不坏却当不了饭吃当不了茶喝,无用处和懦弱将是要命的。

人总是企图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人生万事皆“围城”,因为自己的弱点,因为社会生活的熔点,我们人生苦苦追寻的、默默追求的结果,到头来往往可能是一片虚妄,在追求与迷惘中,人们总是希望彼此有心灵的互相宽慰,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是一座无形的“围城”,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逃避,也许这即是中国式的生活,中国式的奋斗。方鸿渐是《围城》中的方鸿渐,而芸芸众生中又有多少大生活大社会背景中的方鸿渐呢,我想每个人都能寻找到一个答案。

《围城》读后感3

一直以来很想拜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苦与没有时间,寒假期间,终于花上时间,认认真真地把这书看完了。我一直认为这些大师的书应该很深。但看完之后,总觉得有点闷,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并且夹杂着些许的无奈。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对钱先生这本书这样的一段评价,大意是书中某些场景,某些对话,是你非得深思之后才能忍俊不禁了。对当时这个社会的深刻讥讽,我想如果在古代,钱先生一定是位两袖清风,脱离世俗的文人。书中令我忍俊不禁的地方实在是太多,我就举一个例子吧。

这个场景是描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更是把两位的表情描写的唯妙唯肖,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

一般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书中对现实社会的描述是非常恰当的。也反应了人们对真实社会的无奈。“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恐怕是最能形容这本书的句子了吧。

《围城》读后感4

读罢国学大师钱钟书的《围城》,确实收益匪浅。首先感动的是他的写作精神,书中说道,他每天只写几百字,然后又夫人修改。这样的大家却是这样的严谨,确实让人钦佩。

读罢全书有一句话怎么都不会忘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的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佳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中,最后自食爱情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外,其余的,只是他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

《围城》读后感5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题记

越长大发现越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读书了,整天疲于各种碎片的知识,但是内心却愈加空虚,见识也愈加浅薄。趁着考研结束,听闻同学感叹研究生也像一座“围城”,许多人想进去,进去的人又想出来。因此我趁机就将这本围城好好阅读,体会其中的滋味。

故事是从方鸿渐留洋回来开始讲起,文中描述到他在外留学却没有得到博士学位,最终买了一个假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这让我不由感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今社会依然还是有许多方博士这样“海归”。

接着就是回国轮船上发生的事,方鸿渐与鲍小姐,在旁人看来确实不堪,但方鸿渐心中却想着了魔一样,全然不顾他人想法。这让我感觉很是熟悉,每个男生在这个时间或多或少都是这样,禁不起一点点挑逗之感。还有一个让我感到很熟悉的就是苏小姐,真正的博士,大家闺秀,一方面讨厌方鸿渐这种禁不起诱惑的行为,一方面又希望方鸿渐能“看上”自己。就如同现在大学之中常见的情形,才貌两全的女生大都单身,相貌平平的却都有男朋友。从方鸿渐的角度其实很完美的写出了同龄男生的心理,想着苏小姐如此优秀,自己怕是配不上。

可是故事偏偏又是如此做巧,当苏小姐喜欢上方鸿渐时,方鸿渐却对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一见钟情”。(我坚信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见色起意)这就好像许多好的女生开始追求一个男生,而这个男生却难以相信。因为从一开始男生就认为两人这间就绝无可能,因此也就不曾想过女生的追求。

再来谈谈方鸿渐追求唐小姐,各种情意绵绵的书信,让我等这些现代的“闷骚男”情面难堪,感觉全然没有这种表达“爱意”的勇气。再看看唐小姐,用现代化来讲就是“渣女”,而这种人却又最能挑拨起身边男生的躁动。(愿世间所有渣女都能遇上渣男,哈哈哈~~~)

可怜这苏小姐才惨,一味的单相思最后才发现是自作多情。最后苏小姐嫁给了一个大腹便便的人,这不禁让人感叹!(好白菜都让猪拱了)如果苏小姐是为了报复,或是心生绝望,那也太可惜了。最后方鸿渐也如现今的渣女的剧本,被抛弃,然后陷入失恋的悲伤,最后逃离伤心地。

接着就是在“情敌”赵辛楣的帮助去三闾大学应教,一路上也是颇为破折,期间各种文人相轻与拉帮结派之事很是详尽,但缺少这方面经验,感触到不是很深。不过不得不提一位“傻白甜”孙小姐,孙父同赵辛楣是旧识,委托赵辛楣照看。路上赵辛楣不断撮合方鸿渐与孙小姐,但方鸿渐意向不大。

在三闾大学,方鸿渐同赵辛楣同住,虽有一些不如意,但是大体还是过得去。其中李梅亭为了文学系可谓是不顾脸面,大闹特闹。之后得到一个“小官职”,更是大摇大摆,全然不是读书人的样子。最怕这种嘴上仁义道德,内里却唯利是图,大展官威,作威作福之人。感觉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可以看见别人的丑陋,一方面也是看到自己的丑陋。然后就是高校长,表面学富五车,却总喜欢好为人师,各方面都想插一脚。然后是汪处厚,书中认为他是比较幸运的,发妻在“该死的时候死了”,表面热情,内地里也是冷漠无情。

汪处厚夫妇想为赵辛楣和方鸿渐寻良人,拉红线,此处不得不说汪氏夫妇也是好心。但是喜剧的是赵辛楣觉得汪夫人与苏小姐神似,不禁生出爱慕之意。而汪夫人也是一个狠角色,人际交往方面颇有实力,但是估计内心也是空虚。在与赵辛楣夜晚散步被发现之后,赵辛楣连夜远走,不禁让人唏嘘。

但此书最心机的还在此,孙小姐故意泄露出有人追求的事,将方鸿渐刺激,最后将方鸿渐收入囊中。接着应被人检举,方鸿渐同孙小姐也是远走。就像歌里的唱的,爱情刚开始总是晴空万里,但是接着就是疾风骤雨。此处也有感,人生也许很难遇上“对”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刚好能过下去罢了。

随后在香港遇上赵辛楣和苏小姐,苏小姐没有当初的灵秀,变成了一个精于算计的人,赵辛楣最后还是找到了合适的人。到了上海,方鸿渐和孙柔嘉分别见了父母,开始还能忍耐,不过逐渐难以接受,最终爆发。其实从中我感觉两个人还是彼此有爱意的,但是当旁人的各种指点之后,就逐渐离心,渐行渐远。书中最后,方鸿渐打算回家道歉,孙柔嘉也打算和丈夫好好沟通,但是听见了孙柔嘉的姑母的议论,最后还是选择离开。一份好好经营的爱情,不仅仅是相互包容,还有理解,还有信任,不管旁人风言风语,相信彼此,唯有如此方能幸福,方能长久。

读完围城其实我并未感受到围城之意,反倒是对人生爱情与人际方面颇有感触,也许现在的阅历还是够,但是还是佩服钱钟书先生的笔力,将故事描绘的如此绘声绘色,此书值得一读!

《围城》读后感精选五篇

http://m.scabjd.com/zuowen/250872/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