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九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1
《怨诗》古诗翻译赏析
怨诗 孟郊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赏析:
韩愈称赞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说得直截点,就是孟郊爱挖空心思做诗;说得好听点,就是讲究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很重要的,有时竟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比方说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构思未免太平,不够味儿。李白笔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时,“我”得破涕为笑,岂复有泪如泉?),可这傻话正表现出十分的情痴,够意思的。但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使“太白爽然若失”(见《柳亭诗话》)。何以要“爽然若失”?因为武后已有同样的构思在先,李白自觉其诗句尚未能翻出她的手心哩。
孟郊似乎存心要与前人争胜毫厘,写下了这首构思堪称奇特的“怨诗”。他也写了落泪,但却不是独自下泪了;也写了验证相思深情的意思,但却不是唤丈夫归来“看取”或“验取”泪痕了。诗也是代言体,诗中女子的话却比武诗、李诗说得更痴心、更傻气。她要求与丈夫(她认定他一样在苦苦相思)来一个两地比试,以测定谁的相思之情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还真不容易。可女子想出的比试法儿是多么奇妙。她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这是多么傻气的话,又是多么天真可爱的话!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那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将成它可靠的见证。李白诗云:“昔日芙蓉花,今为断肠草”,可见“芙蓉”对相思的女子,亦有象征意味。这就是形象思维。但不是痴心人儿,谅你想象不到。可见孟郊写诗真是“刿目鉥心”、“掐擢胃肾”,读者不得不承认韩愈的品藻是孟诗之的评了。
“换你心,为我心,始知想忆深”(顾夐《诉衷情》)自是透骨情语,孟郊《怨诗》似乎也说着同一个意思,但他没有以直接的情语出之,而假景语以行。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样写来更饶有回味。其艺术构思不但是独到的,也是成功的。诗的用韵上也很考究,它没有按通常那样采用平调,而用了细微的上声“纸”韵相叶,这对于表达低抑深思的感情十分相宜。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2
李白《怨歌行》全诗翻译赏析
怨歌行
李白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鸘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注释:
⑴鹔鸘(sù shuāng):鸟名。雁的一种。这里代指以其羽毛制成的衣裳。
⑵罢:通“疲”。雕龙:谓舞衣上雕画的"龙纹。
译文:
豆蔻年华十五,选入汉宫伺候皇上,当时花颜羞笑春花不够红。
皇上看着玉色花颜满意,选在金屏内室侍寝。
荐枕娇喘羞夕月,卷衣恋恋春风妒。
突然来了个赵飞燕,夺去皇宠,遗恨无穷。
终日沉忧,最能伤人,绿鬓变成白霜蓬草。
从此人生不得意,世事尽成空虚。
且将鹔鹴绣衣裙换美酒买醉,更让舞衣上绣的雕龙歇息去吧。
苦涩难言,且用琴声为君表达心中的情愫。
弦易断,肠也易断,悲心夜夜忡忡。
《怨歌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十八句九十字,写了西汉时期才女班婕妤在深宫中由得宠到失宠的命运,诗人将自己隐喻其中,表达了自己不得志悲愤之情。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3
《征人怨》全诗翻译赏析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出自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
⑴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⑵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译文
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4
李白《春怨》全诗赏析及翻译
春怨
李白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译文:
那呆子骑着白色骏马,黄金羁马头,奔驰在辽东半岛。
我这里绣帐锦被,只有春风陪伴。
月下西山,月光透过窗户偷窥,只见蜡烛燃尽,人还未入睡。
落花乘春风飞入室内,也笑:怎么只有一个人!
七绝《春怨》是一首闺怨诗。写丈夫去辽海戍边,春日思妇想念丈夫。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这两句是说,思妇通霄不眠,在房中秉烛达旦;此时明月西沉,蜡烛燃尽,飞花入户,像是取笑主人空房独守,更加激起闺妇一片相思。诗句写得生动有趣,“窥”、“笑”二字用得很妙,思妇愁思不眠,将落的月亮在房檐下偷看,飞花竟入户去取笑,一“窥”一“笑”使闺妇的思念之情更加浓重。神来之笔,意境新颖。
评析:
此诗大意是写一个妇人思念在那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夜很深了,也无法入睡。“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是拟人的写作手法。月亮西落,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烧尽的蜡烛,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表现出妇人因思念丈夫,内心的忧愁苦闷。 全诗对仗工整有趣。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5
《征人怨》的全诗翻译赏析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赏析
《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笔法巧妙,境界阔大。
这首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诗中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别有情韵回肠荡气。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第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6
《春怨》全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唐时曾收入顾陶编《唐诗类选》。题一作《伊州歌》,《乐府诗集》卷七九引《乐苑》云:“《伊州》商调曲,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也。”诗中用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层层倒叙的手法,怕惊梦不得到辽西与征人相会,因此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把莺打起,则其怨的内容可不言而喻。全诗颇具民歌风味,自然平易,曲折含蓄。谢榛《四溟诗话》卷一称此诗“摘一句不成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云:“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馀法而有馀味。”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全诗】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1.妾:诗中女主人自称。辽西:唐之辽西有二,一在今北京怀柔县南,一在今锦州以北,辽河西岸,为隋辽西郡所在。或者辽西为边地之泛称,无须斤斤于具体地名之考释。
【注释】
①打起:打走。②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③辽西:今辽宁省西部,唐时为边塞之地,此处代指丈夫征戍之地。
【译文】
打走了黄莺儿,不教它在枝上鸣啼。它的啼叫哟!惊破了我的好梦,那梦中我正在辽西。
【导读】
这是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早晨,树上的黄莺在婉转地啼叫,可是一个少妇却怒气冲冲地要赶走这只黄莺。这只黄莺哪里知道,正是自己的啼叫惊醒了少妇的美梦,因为在梦里她正与征戍的丈夫相聚在辽西。
这首诗从思想意义上看,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章法上与众不同,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折之妙,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这首诗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这首小诗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这首诗在盛唐时即已广泛流传。诗中用一个举动和心理自白,描绘出少妇的娇憨和对远人思念之深情。
【鉴赏】
这是古代爱情诗的名篇,写一个少妇对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的思念。起首一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少妇的一个动作:“打起黄莺儿。”黄莺有美丽金黄的翎羽,歌喉婉转动听,令人喜爱。这个少妇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这一句不仅用“黄莺”照应题中“春”字,而且提出了一个“悬念”,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并急于寻求答案。次句即揭示这个少妇的内心愿望,对第一句作出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她把黄莺儿赶跑,为的是不让它在树枝上叫。这一句点明了题中的.“怨”字。人们不禁仍要追问: 为什么怕它枝上叫呢?第三句说明原因是“啼时惊妾梦”,怕它的叫声会惊醒自己的梦。但这个解释还会使人继续引起疑惑。因为黄莺啼鸣,天已破晓,本该是梦醒起床的时候了。这个少妇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不得到辽西”答复说,她是怕黄莺儿惊破了自己去辽西的梦。然而,她为什么要梦辽西?诗人还是没有明说。不过,读者可以想象到: 她是想与远征辽西的丈夫梦中相会。诗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了。
这首小诗运用活泼流畅的语言,通过捕捉少妇一个极平凡的动作和揭示她的内心活动,个性化地含蓄地抒写了她对远戍不归的丈夫的刻骨思念,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当时唐朝为了应付频繁战争不断抽丁服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唐诗中,写思念远人而梦中相会,或欲梦而不成的诗不少。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构思巧妙。首先,诗人成功地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少妇怀念征人,积思成梦,被啼莺惊醒,所以要赶走它,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谜底,说出了答案。但又没有说尽,把少妇梦辽西的原因、梦醒后的孤寂凄凉等等,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思索。这就显得言少意丰,耐人咀嚼。其次,作者写少妇刻骨相思,不从正面而从侧面落笔,以怨嗔黄莺惊梦出之,除诗题中着一“怨”字外,诗中并未用“思念”之类的字眼,反而更显出少妇怀念丈夫的痴情深意。
这首诗章法圆紧。虽分四句,实咏一事,悬念叠出,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南朝乐府《吴声歌·读曲歌》云: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写女子恨天亮鸟啼惊破好梦,希望一夜能有一年那么长。《春怨》诗就取《读曲歌》 意,因而富于南朝民歌清新婉转风韵,但更精炼、有余味,音节更清脆可爱。作者金昌绪仅存此诗一首,却成为传世名作,可谓孤诗名家。
【赏 析】
这是一首怀念征夫的古诗。它的成功之处,第一是它的艺术构思,第二是细节的描写。
此诗第一句犹如奇峰突起。黄莺晨起啼叫,很悦耳,为何招来这位少妇的“打起”?又因何事而“莫教枝上啼”呢?真是使人茫然不解。接下来就说是因为惊了她的梦,而这个梦又非同一般,是在辽西和丈夫团聚啊! 到这时我们才明白了“打起”之因。少妇如此珍惜这既短暂又虚幻的梦中相聚,可见其思念之苦之切。本诗不仅角度新颖,且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其巧妙的构思引人入胜。
这首诗又通过“打黄莺”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细腻地刻划出这位少妇的心理活动,余味无穷。
【思考题】
1.《春怨》诗和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写的都是征夫从征、妻子思夫,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者小传】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馀杭(今属浙江)人。大中年间以前在世。见《唐诗纪事》卷十五。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7
《春怨》全诗翻译赏析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译文1: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诗文解释】
纱窗上的日影渐渐落下,天色接近黄昏,金屋里面没有人来脸上挂着泪痕。寂寞空虚的庭院中春天就要过去,梨花落满一地,但紧紧关着门不去打扫。
译文2:
一位失宠的宫女在夕阳将落的黄昏伫立在纱窗之侧久久地凝望着西天,在她的脸颊上一行行热泪垂挂而下。然而在这冷清的宫室中却只是她一人独居,谁也不能见到她的泪痕。这位宫女透过纱窗所能见到的庭院晚春景象又是如此荒芜不堪,更令她倍感寂寞。那满地的梨花堆积了厚厚的一层,她见了也不开门出去扫一扫。
【词语解释】
金屋:汉武帝幼时曾言愿意建筑金屋为了藏其表妹阿娇。
【赏析】
诗人描写了一个失宠之人的哀怨,凄凉的环境,衬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凄苦无依。全诗细腻委婉,意境深厚,味外有味,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8
代春怨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译文
暮春时节,独守空闺,每天都有几只残莺陪伴着叫个不停;卷起珠帘,目之所见草木繁茂,春色无边。
庭院里时时有东风吹入,千万条杨柳随风全都向西飘摆。
注释
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一个闺妇身份来写这首诗。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赏析:
1、题原作“春愁”,据《全唐诗》改。
2、见:原作“有”,据《全唐诗》改。萋萋:茂盛貌。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9
关于《春怨》的全诗翻译赏析
《春怨》为晚唐诗人金昌绪所作的五言绝句,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含蓄而有余味。
金昌绪《春怨》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文解释】
赶走黄莺儿,不让它在枝头啼叫。啼声惊醒了我的梦,让我不能到达辽西。
【词语解释】
打起:打得飞走。
辽西:辽河以西的地区。
注释
②妾:女子的自称。
③莫:不。
译文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赏析】
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色。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http://m.scabjd.com/yingyu/25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