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 2021-08-15 点击:

读后感网免费发布《曾国藩》读后感范文,更多《曾国藩》读后感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读后感网。

  【导语】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个世界上,不会被社会淘汰的,便是书中的“营养”。还在等什么?让我们一起畅游书海吧!为您提供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关注与阅读!



100.jpg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


  终于耗时一年,磕磕绊绊的才读完这部密密麻麻写满1200多页纸的长篇小说。这么久才读完,并非全部因为妈妈说的那样,读的仔细,并时有笔记。诚实的说,这两本书大部分是在火车上读完的,在家静下来的时候到很少读了,因为有更多急需去读的东西。


  这本书是老爹强烈推荐。他如此强烈的推荐,甚至于,有一段时间,天天谈话不离《曾国藩》,搞得我甚是抵触。我对于这个事是这么看的:《曾国藩》这本书与它的主人公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名流千古,读一读确实有必要,也一定有益于修生养性。但除了《曾》就是《曾》的这么劝,只能说明……我换一种委婉的说话吧。比如,偶然有一次,我吃了一次肯德基,美味可口,便深信肯德基的烤鸡是世上最棒的烤鸡,所以我每次吃饭都推荐人们去那吃;可是直到有一天,我来了澳大利亚,各式各样的烤鸡数不胜数,我便惊醒,以前那么强烈的追逐的东西,也不过是茫茫美食中的冰山一角罢了。远了不说,与曾文正公同时代的豪杰不胜枚举: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与曾文正公同称晚清四大名臣,他们每个人都各领风骚,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成就都值得学习。而固步于曾文正公一人,无疑将对于史集认识的局限和粗浅暴露无遗。读完《曾》只是很平凡的一步,没什么好炫耀的。我读了,不代表我就能功成名就;我不读,也不至于就一事无成。希望老爹能对我的话有个深刻的认识,以后不要再看完于丹就“建议”我读《论语》(悉闻于丹在北大被学生们哄下台,心情极为爽朗),看完易中天就“建议”我读《三国演义》,自己读完《曾国藩》就马上如获至宝般的“建议”我也赶紧读……您不也是将近知天命之年才重新又读的么?我能鄙视一下而立之年却没有读过《曾国藩》的小王同志么?我不能,因为那时候有那时候读的书。曾文正公有许多关于教育晚辈和齐家治国的思想,这对于一个连女朋友都没有的我,显得很急切么?读完了这本书,我反倒希望老爹能从中获取许多对待自身、亲人和朋友的领悟。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曾文正公说,“正人先正己”,就这么一句,就够王主任您回味无穷的了。


  当然了,当然了,读完这本书肯定是受益匪浅的。老爹建议我读,百利而无一害,只是方式略显操之过急。这部小说里能给人带来的启迪,浩如烟海,而且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比如书中描写曾文正公与九弟曾忠襄公在夺取金陵后的彻夜畅谈,回忆人生的片段,就让我很感慨,使我想到老爹和叔叔的关系。诸如此类云云的,我要是一条一条的回忆概括,能说上一天一夜,所以我索性不说了。


  读到最后曾文正公留给子女们的遗书,我身边刚好放着《海上钢琴师》的钢琴曲,非常伤感。当读到这最后几页,我先是加快了速度,为了看最后到底怎么样了;读到遗书,我又不禁放慢了速度,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看,边读边回忆曾文正公的苦辣酸甜的平生和我这过去五味杂陈的这一年,不禁眼泪随之流了出来。读完这部书像是了去一块遗憾,像是告别过去的自己,像是斩断往昔的所有。一方面,再也看不到曾文正公如何抚着他的胡须,眯着他的三角眼,面上毫无表情,内心却波浪滔天了;一方面,在颠簸的火车上,手捧着这本厚厚的书,一页一页的像窗外的风景掠过般翻书的时候,一去不在了;再一方面,父亲那每次谈话不离《曾》的日子也远去了,那段时间也许会成为我生命中中最重要的时光之一。


  老爹通过他粗糙拙劣的方式,至少达到了一个他不曾想到的目的:在遥远的未来的某个时候,我可能已经很老了,父亲也可能已经仙逝了,而我一定会在回忆曾经三年来的留学经历时,回忆起这一年,由我、父亲、曾文正公以及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成就共同编织而成的不悔青春。


  我十分讨厌老爹的脾气,我也无能为力的遗传了不少。书中曾文正公提到,他父亲去世前,变得特别胆小,连对待田间的老农和顽童都小心翼翼,客客气气的。联想起现在的老爹,依旧生龙活虎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飞扬跋扈的,我在气愤之余,也稍微觉得一点点宽慰:爹还不老。


  回归正题的时候,也是此读后感结尾的时候了。在曾文中公佣兵湘军十万的时候,几度有人劝说他推翻满清,重兴汉室,而他却一心保卫风雨飘摇的满人朝廷。最后一次见陈广敖时,陈道长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了他对曾文正公没能推翻清室的遗憾。他说,曾文正公是为了曾家一族的荣耀而保卫皇室,换来的是忠君报国的千古美名,却置于千万万水深火热中的天下百姓于不顾。满清气数已尽,中国又深陷海外列强的瓜分掠夺的泥沼中,陈广敖期待着曾文正公能为了天下百姓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多年的传统儒家理学思想,束缚住了曾涤生的脚步。


  事到如今,历史不能改写,曾涤生做出了他的选择,“文正”亦是朝廷与时代对他的平生给予的莫大肯定;然而,这样一种遗憾却停留在我的心里。我们要拥护的,是我们必须拥护的么?我们服从的,是我们不得不服从的么?何为是,何为非?忠君、报国是对的,可是忠于谁?一种信仰,还是一帮人?报国,报哪个国?是在神州延续了千年的文明,还是一个成立不过百年的团体?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就仿佛《道德经》一样深不可测,“玄之又玄”。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二


  治学严谨,善于学习,勤俭克己。


  从功名仕途来说,曾国藩无疑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的,令很多同时代的汉人甚至不少满人都望尘莫及,然而在这背后却包含了曾国藩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勤付出。同辈人中,幼时的曾国藩资质算不得的,最多中等偏上,会试时倒数,差点没进翰林院,之后勉强入围。曾国藩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俭克己。诗词文章也一直像古人学习,专研学术的劲头非常足,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在学术成就方面也是为同时代的名人所称颂。


  他告诫后人功课方面要“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看”即是多看多读前人优秀作品,“读”即是好的文章要大声诵读,“写”即是抄写临摹大家的书法,“作”即是多练习写文章,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


  曾国藩一直保持天天写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思,各方面的心得体会。他很会以史为鉴,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平时通读各种史书、经典,对于如《资治通鉴》、《史记》、《二十三史》等更是反复咀嚼、研究。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一介文弱书生,为了做好统帅,通读各种兵法,熟识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的成败原因,虽然还是吃了不少败仗,很多胜利也都是手下大将们取得的,但绝对不能否认其军事才能,大多数重大军事决定都还是由这个统帅最终拍板敲定的。


  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散步、练字、读书等每日必修课都坚持。毅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几年的水烟(鸦片)说戒就戒,立下每日写日记的规定后,即是临死前一天也还坚持在写。


  极擅于识人用人


  曾国藩最令人折服的便是他识人用人的本事。湘军中很多流传后世的一批大将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是靠曾国藩赏识提拔出来的,其中最也最令其骄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要说才能,曾国藩未必强于左宗棠,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就却是十倍于左宗棠。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完全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对贤才的高规格礼遇,使得当时的人才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幕府可谓人才济济。


  对于这点我写不出多少,我想曾国藩之所以识人如此之准,和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察人入微、擅于总结有很大关系。


  以身作则


  对家人、对属下,曾国藩始终以身作则,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即使官居一品也一直保持简朴的作风,在军队从来都是和幕僚一起吃大锅饭,卧室起居摆设也都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奢华的摆设,一个四品官员看了认为已经寒碜到不能想象的地步。


  军营里,曾国藩也是习惯早起,检阅士兵操练。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李鸿章初到曾国藩军营幕府时,依旧保持文人慵懒爱睡懒觉的习惯,甚至借口生病不起床,曾国藩看在眼里。一日,士卒来叫起床吃早饭,李鸿章仍欲借故不起,士卒说:“曾大人说,有病也得起来,大家等你去后再用餐。”李鸿章一听,心里发毛了,赶紧披衣,踉踉跄跄地奔进餐厅。曾国藩瞟了李鸿章一眼,端起碗吃饭,幕僚们跟着端起碗来。曾国藩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吃完饭后,他放下碗筷,一字一句地说:“少荃,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矩。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罢,起身走出餐厅,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李鸿章惊呆在板凳上,半天作不得声。从那天起,李鸿章一改过去骄懒的文人习气,虚心学习周围的一切,这才发觉恩师所带的湘勇,与自己过去所带的团练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愈加从心里佩服。


  擅于教育、影响、帮助他人


  一个的成功是微末的,一群人的成功才可创传世之作。曾国藩非常擅于教育、影响他人,从而帮助他人取得成功。


  于家庭,曾国藩是绝对的大家长,对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求学、为官、率军等过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时常写信指点兄弟子女,从修身治学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辅导,这些形成了闻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后代子孙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核心便是“勤与俭”二字。治学方面勤学勤练,生活方面勤俭朴素。


  深思熟虑,全局意识强


  对于事情总能抓住关键点,看清事态发展的方向,发现对手背后真实的意图。看问题总比他人更长远,考虑也更周全。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每遇大事,曾国藩总是喜欢点一根香,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常常都是一坐就是一宿。唐浩明用了一个“枯坐”来形容,这给我的印象很深。也许正是在这样无数次全神贯注的深深思虑,才使其在那样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找到特有的生存发展之道。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三


  对于曾国藩,我的了解仅停留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


  记忆最深的就是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打败后,羞愤而欲投水自杀,后被属下发现及时阻拦劝止了。后来我又了解到,毛泽东,蒋介石都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魅力呢,竟使后人如此推崇备至?


  近日有幸拜读了“书香国际,爱上阅读”里推荐的《曾国藩》,就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治学严谨勤俭克己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然而这背后却包含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勤付出,他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俭克己。诗词文章也一直向古人学习,钻研学术的劲头非常足,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在学术成就方面也是为同时代的名人所称颂。他告诫后人功课方面要“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看”即是多看多读前人优秀作品,“读”即是好的文章要大声诵读,“写”即是抄写临摹大家的书法,“作”即是多练习写文章,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曾国藩一直保持天天写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思,各方面的心得体会。他很会以史为鉴,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平时通读各种史书、经典,对于如《资治通鉴》、《史记》等更是反复咀嚼、研究。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一介文弱书生,为了做好统帅,通读各种兵法,熟识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的成败原因,虽然还是吃了不少败仗,很多胜利也都是手下大将们取得的,但绝对不能否认其军事才能,大多数重大军事决定都还是由这个统帅最终拍板敲定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散步、练字、读书等每日必修课都坚持。毅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几年的水烟(鸦片)说戒就戒,立下每日写日记的规定后,即使临死前一天也还坚持在写。


  善于识人敢于用人


  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也是既善于用人的,湘军中很多流传后世的一批大将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是靠曾国藩赏识提拔出来的,其中最也最令其骄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一批人,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尊重知识分子,乐于结交贤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国藩最后给家人的遗言中,“求仁则人达”表明了他的见解,一个人的成功是让别人成功。


  能屈能伸善于隐忍


  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靖港惨败,再到于九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在前期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屡战屡败,在官场也是处处受到了钳制,几次不堪其辱自杀未遂,但这些困难也磨练了他的心性,不断总结,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除了这些,他还对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求学、为官、率军等过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时常写信指点兄弟子女,从修身治学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辅导,这些形成了闻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等家书,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核心便是“勤与俭”二字。治学方面勤学勤练,生活方面勤俭朴素。


  纸上拜碣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么这本书对于我们自身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就是要善于学习,国际公司的人在全世界开疆扩土,每到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法律,语言,风俗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其次就是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现在水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市场开拓日益艰难,可能做了很多市场开拓工作,但结果不甚理想,但我们不要气馁,只要我们努力进取,不怕困难,不断的总结提高,最后一定会有回报的。


  对于个人而言,要学习曾国藩身上的修身,治学,养性,治学首先要做到坚持不懈,他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日记,这种坚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难成大事,关键缺乏的就是坚持,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不成功都难,曾国藩在研习二十三史时,还要求自己做到每日点评10页,事务再忙也不能间断。每日10页,一年下来就是3650页,一本书如果是300页,坚持十年就是300多本书,30年就是1000本书。他这每日10页可全是精读。不说30年,就是10年,一个人如果精读300多本书,那他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有学问之人。曾国藩在治学方面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其次还要学习他治学的“专”,他在给几位弟弟的信中写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曾国藩强调的治学要专说出了做学问的关键。虽然他说的是做学问,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适用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干什么事都干不出成绩,除了缺乏坚持外,还有一点就是不专,这山看着那山高,一阵对这感兴趣,一阵又对那感兴趣,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专心去把一件事情干到底。我们敬爱的谭靖夷院士就是治学方面的大家,他为自己热爱的水电事业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不断地学习,进取,几十年如一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是我们水电人的榜样,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最后,希望自己的一点体会能使大家有一点触动,是到了拼搏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曾国藩 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范文

http://m.scabjd.com/zuowen/154566/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