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历史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三篇

教案 2020-03-27 点击:

教案网权威发布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三篇,更多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xx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xx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篇二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出示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a.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大意正确即可)

  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重点研讨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b.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若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完成。

  四、拓展延伸

  1、两则新闻均出自毛主席之手,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认为它们在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教学总结】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篇三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部编版八上历史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三篇

http://m.scabjd.com/wendang/52068/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