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视频|数学上学期说课稿【三篇】 三年级

教案 2021-07-03 点击:

三年级网免费发布数学上学期说课稿【三篇】 三年级,更多数学上学期说课稿【三篇】 三年级相关信息请访问小学三年级网。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03.jpg

【篇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体验让数学课堂更鲜活


  内容是:《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解读教材和课标后,我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就在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要有效地冲突重难点,就要选择适当的教法与学法。


  1、以人为本地教:教是为学服务的,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景激 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2、注重体验地学:


  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活动体验,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全课总结,系统梳理→欣赏感悟,教育升华。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效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


  1、自主体验,感悟时间“秒”和“分”(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


  认识秒: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格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大格再减2小格等,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滴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音中,亲历1秒。


  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想一秒钟能做些什么?学生的答案肯定是鲜活的,无法预设的,也是他们个性的展示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课件里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动作一边跟着“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我是小闹钟”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参与活动,尝试估老师规定的几秒。我想,这些活动对于“秒”的概念建立应该是有效的。


  2、观察、探索、体验分与秒的关系


  师引导生先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看完动画后,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1分=60秒,那就又反过来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


  在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由家长计时1分钟,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在1分钟的口算比赛中又体验了1分钟。我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浓。而且,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让学生回家体验与课堂体验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更有利于“分”时间概念的建立。


  此外这节课在设计上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给学生提供了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本课里,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如:“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事例都是近期的、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信息,而且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些素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


  2、渗透了德育教育


  本课里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篇二】

  一、简析教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计算四道题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尽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尽的。并组织讨论:将这些商分分类,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


【篇三】

  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想: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 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与,并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独立思考,通过探索、交流、观察、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判断题:(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巩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说课视频|数学上学期说课稿【三篇】 三年级

http://m.scabjd.com/wendang/139663/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