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3篇】

初一 2023-11-18 点击: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2、回顾课文内容,指名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了课文,你对小夜莺有什么评价?

4、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默读,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同桌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重点讨论。

指名读句子——→谈感受——→补充交流——→朗读感悟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发现,思考,诱敌——机智、冷静]

(2)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镇静、坦然、勇敢]

(3)“怎么会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4)“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战,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就都跑了。”

[一语双关——机智、勇敢,对敌人的憎恨]

(5)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记了。[游戏——麻痹敌人,放松警惕;暗号——袭击准备]

(6)“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答非所问——迷惑敌人]

4、看课文插图,讨论:一个孩子面对32个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5、小结:这部分写了小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取得敌人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

6、朗读升华:分角色朗读。

三、略读课文其余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尝试破译夜莺歌声的密码。

2、指名读第三部分,体会战斗的顺利、迅速。

3、自主读第四部分,体会小夜莺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四、写作指导

1、出示结尾两个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2、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似曾相识)在哪里读过?

3、出示开头三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4、感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五、点题升华

1、回顾课文:

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

小夜莺用歌声传递情报

小夜莺用歌声继续诱敌

2、为什么作者用“夜莺的歌声”作题目?

六、拓展延伸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怎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呢?

(如:锻炼身体、努力学习、遵纪守法……)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机智

小夜莺 勇敢 爱国小英雄

冷静

【篇二】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孟子》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五、疏通全文

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之后,我们请出一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注意下列要求:

读:读准字音,流畅自然,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本来以贩卖鱼盐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举荐,做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在海滨隐居,被楚庄王任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时候,又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知道改过。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由此可知,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诵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课文。

七、背诵全文

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课文,要求准确、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

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为。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2.第一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受苦难的磨炼。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3.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

三、梳理全文

1.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之后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第二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探讨交流

1.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明确:孟子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明确: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履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关者都会受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受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辩论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辩论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五、迁移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篇三】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初步理解内容,学习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增很敌人、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2、学习用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读后能说出每一段的主要能容。

3、练习给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教学重点:

用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后能说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出本课教学要求

二、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划出你认为写的表较好的语句。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芦花村和水中雨来的描写得较好。)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

(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是:游泳本领高或“望着妈妈笑”)

三、指导读第二部分(全程同前)。

这一部分主要降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上夜校念书或“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四、指导读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小标题:掩护李大叔或“把缸搬回原地方”。)

五、指导读第四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语句,思考: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进行斗争的?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

(敌人:盘问 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雨来:应付 不上当 不屈服)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雨来和敌人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小标题:与敌人进行斗争或“什么也没看见”)

六、指导读第五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的美的句子,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指导读第六部分。

自读课文,画出水中雨来的句子,想一想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八、讨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雨来有什么优秀的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九、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录写的美的句子。

3、背诵写的比较好的段。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1、雨来游泳本领高

2、雨来上夜校

3、雨来掩护李大叔

4、雨来与鬼子作斗争

5、河沿上的枪声

6、雨来没有死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篇四】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 涉足(shè) 伫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 jì) 延绵(yán mián)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⑵ 《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 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提示:

1、“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3、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五、作业

1、练笔:请同学分别写出走大路或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2、阅读:课后搜集并阅读弗罗斯特的诗。

【篇五】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

三、诗文理解

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放声自读。

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课后反思:

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篇六】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课内文言文梳理

(一)课文字词详解

卖油翁

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

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

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

中八-九,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

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

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

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

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

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

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

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三)揣摩语言

1.“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

3.“以我酌油知之。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

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

(四)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__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篇七】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 未几 俄而 少时 久之

⒈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鲁迅,朝花夕拾):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⒉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城南旧事)。

⒊ 丑小鸭(安徒生):只要保持心中的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理想终会实现。 ⒋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感情。 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美国)。

⒌ 伤仲永(王安石,北宋):本文借事说理,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⒍ 黄河颂(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⒎ 最后一课(都德,法国):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⒏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人民(李大钊,新民国):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⒐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感受到作者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⒑ 木兰诗(郭茂倩,宋)。木兰的形象:孝敬父母,勤劳,勇敢坚强,热爱家乡,不谋高官,热爱和平,保卫祖国。

⒒ 邓稼先(杨振宁):感受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意志坚强,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⒓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感受到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精神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篇八】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黄河颂》课文原文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初一语文《黄河颂》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同学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布置:一课时

导入:

请一两个同学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一起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同学谈观后感

朗读诗歌:

1、同学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测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同学各自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同学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身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局部,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示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标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溢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局部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捍卫黄河,捍卫中国。

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同学齐读诗歌,一起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典范,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身的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

﹝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

﹝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篇九】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一、理清思路

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五大段。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从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读文,悟出字里行间的意思,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学生会回答:第1自然段从“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可以看出战斗紧张激烈,刚刚结束。没有人会在这里停留。

从军官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可以看出这么好听的夜莺的叫声,引起敌人的怀疑。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从这个感叹号中看出孩子机智巧妙地戏弄敌人。

这一段讲了德国兵发现了学夜莺叫的孩子,并叫他带路。

2.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他们研究语言文字的潜力,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个孩子在离敌人很近很近的地方?他不害怕吗?”有人会问:“德国人是侵略者,小男孩干吗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呢?”有人会问:“‘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什么意思?

3.大家讨论这些问题。

发散大家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小结:孩子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此时已做好诱敌入埋伏圈的准备啦!孩子在敌人面前装着什么都不懂也不怕的样子,来掩护自己,麻痹敌人。孩子对敌人的憎恨,把德国鬼子称之为野兽。

4.默读这一段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机智、勇敢、沉着、自然。

5.他凭着机智勇敢,引着德国鬼子一步步地朝伏击圈走去,敌人还认为他是“蠢东西”呢?其实呢?

三、学习第二段

1.第二段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

孩子故意麻痹敌人,使他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个顽皮的小孩。什么也不放在心上,挺听话的一副没什么心眼无忧无虑的样子。要读出轻松、幽默的语气。

2.指名读第二段,大家评议,老师指导。

3.其中“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要读得轻松,语调上扬些,显得欢快。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是敌人故意问的,说明敌人心存戒心,语气要低沉一些。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孩子不正面回答,用话岔开,说明他机智,语气应似疑惑不解的。

四、学习第三大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三大段。找出小男孩是如何配合游击队员歼灭敌人的句子来。然后指名回答。

2.抓重点语句、深入理解。

投影出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大家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

⑴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这句话中的“夜莺的歌声”指什么?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两种解释,让学生判断。

① “真的夜莺鸟的叫声”。

② 小男孩的口哨声。

让学生在选择答案后,说明理由。使学生从中体会出游击队员埋伏在树林深处。他们是通过小男孩学夜莺的口哨得知情报的。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中蕴含着人物间的活动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换词。把“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换成:“夜莺的歌声由远及近了。”行不行?为什么?讨论,认识到换成“由远及近”不行。因为“越来越响”有提醒和暗示的作用,让游击队员快点准备好。这说明孩子和游击队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步在这一段中去掉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呢?不行。因为这句话说明小男孩发送情报十分及时,镇静、自然,能麻痹敌人。同时体现出配合十分默契。游击队员同小男孩之间巧妙地织成天罗地网,只等德国鬼子来钻啦!而此时德国鬼子还全然不知是怎么回事呢?

⑵ 体会下一个重点句,投影打出:“32个鬼子……”那个人说。“两挺机关枪。”

体会出原来夜莺和杜鹃已不是鸟叫声了,而是暗号。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可以想到,孩子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五、学习第五段

读读倒数第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知道了什么?

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首尾照应。这样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而更有力地表达了小男孩发出夜莺的叫声,是为了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的主题。

六、小结

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在村口引诱来德国鬼子;又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他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让我们永远记住他这位小夜莺,永远记住他的歌声吧!

七、作业

1、搜集有关卫国战争的故事。

2、看小说《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

【篇十】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葚收(liǎn)敛脑(suǐ)髓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

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

3.P6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童年的朋友

噗pū脯pú绺liǔ惩ch?ng咒zhòu颊jiá嗅xiù皱zhòu膝xī兜dōu鬃zōng辫biàn鼻bí壶hú

颤动chàndòng:短促而频繁地振动或抖动。

咕哝gūnong:带有不满意的情绪小声说话。

胸脯xiōngpú:指胸部。

两liǎng膝xī:两只膝盖。

一面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我的老师

1.狡猾(jiǎohuá)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这里是有点淘气,又非常机灵。

2.占据(zhànjù)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3.卜问吉凶(bǔwènjíxiōng)用占卜的方法来测定吉祥、凶险。

4.纠纷(jiūfēn)牵连不清的争执。

5.依恋(yīliàn)留恋,舍不得离开。

6.察觉(chájué)观察感觉。察,全面仔细地看。

7.模仿(mófǎng)仿效,效法,照样儿做。

8.劝慰(quànwèi)劝解安慰。

初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学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联系上下文,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篇十一】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⒔ 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贝多芬的代表作:《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面对挫折,厄运和不幸应该乐观坚强永不屈服才能创造灿烂人生!

⒕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法国)(代表作:《项链》《羊脂球》)。 ⒖ 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⒗ 社戏(鲁迅,呐喊):本文描述了“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⒘ 安塞腰鼓(刘成章):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⒙ 竹影(丰子恺):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⒚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冰心):感受到生命与心灵的跃动与狂欢。

⒛ 口技(林嗣环,虞初新志):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奥地利):颂扬了:1.诚信比生命更可贵。2.坚毅执着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4.无私的爱。5.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2.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人类的大地,法国):描写了“我”濒临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与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24.真正的英雄(里根):哀悼航天勇士,颂扬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25.①夸父逐日(《山海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反映了原始部落之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26.猫(郑振铎):无论做任何事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如果带着私心和偏见就会违背客观实际出偏差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

27.斑羚飞渡(沈石溪,和乌鸦做邻居);本文通过对斑羚飞渡的描写热情赞扬了斑羚为了种族生存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歌颂斑羚身上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

28.华南虎(牛汗):以华南虎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羁的灵魂和对自由的渴望。

【篇十二】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16本《坟》《二心集》等。 林海英,台湾作家,作品《城南旧事》。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至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未选择的路》。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 光未然写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都德,法国作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全集》。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 “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丰子恺,现代画家,散文家。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笔记小说。林嗣环,清代人。

【篇十三】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

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三、学生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

四、学生写一篇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课前布置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步骤:

一、提前两周布置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二、课前任选某一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老师出示《绿色蝈蝈》的有关问题,学生作答。

五、布置作业:细心观察某一小动物并写成文。

[资料整合平台]

1.法布尔与《昆虫记》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见《中华读书报》20xx年5月8日)

2.扩读材料

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这大肚子,谁比得了,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蚂蚁过来了,他拦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蚂蚁说:“我不比肚子,我还要劳动呢。”大肚子蝈蝈并不介意,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小蚂蚁的肚子没有他大,便得意地说:“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蝈蝈一边啃着倭瓜花,一边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过来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过来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顾地飞走了。

大肚子蝈蝈气坏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从那儿路过,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浑身的腱子肉,圆圆的肚子,大肚子蝈蝈可没法相比。可大肚子蝈蝈天生比别人要强,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还行?大肚子蝈蝈要跟水牛比试比试,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肚子里运气,要用气儿把肚子充实起来。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来了。肚子已经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还没赶上。于是又继续吸气,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气球一样又圆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蝈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个烂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蝈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蝈蝈撑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来,还是小蚂蚁帮忙,一针一线地帮大肚子蝈蝈把肚子缝起来。大肚子蝈蝈接受教训了没有呢?那还得看他的行动。

叫蝈蝈儿

最能使人意会到“立秋”已过的是那叫蝈蝈儿挑子。那一大担鼓鼓囊囊、数以千百的小笼里发出来的共鸣声,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给炎热捎来一丝清爽和喜悦。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们可来精神了,嚷着,笑着,兴冲冲地捧着回家去。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3篇】

http://m.scabjd.com/chuzhong/253873/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