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初一 2021-10-27 点击:

高一网权威发布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更多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一网。

【导语】正向思考的力量,胜过一个负面思想的力量数百倍,那会降低我们某种程度的忧虑。而忧愁像婴儿一样,会慢慢被养大的。记住:别带着忧愁入睡,想想明早天边的彩虹吧。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1、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2、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3、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

  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1、产生

  时间: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影响: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初步发展

  时间: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原因: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短暂春天

  时间: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原因: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影响: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

  时间: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影响: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5、萎缩

  时间:抗战胜利后(1945—1949)

  原因:a.美国的经济掠夺。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4、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四)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五)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1、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2、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

  3、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六)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http://m.scabjd.com/chuzhong/180153/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