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儿歌顺口溜】关于读书的三句顺口溜

能力训练 2021-11-28 点击:

能力训练网权威发布关于读书的三句顺口溜,更多关于读书的三句顺口溜相关信息请访问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网。

  【导语】关于读书的三句顺口溜,我们一起来看看,欢迎阅读!


  读书好,要读书,读书有用,这差不多已经成为大家有生以来耳边不绝的叮咛。今天,搞全民读书也只有中国在做。


  然而,我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件大家公认为有意义的好事,还得花这么大精力来劝学呢?这让我想起了关于读书的三句顺口溜。


  早些年,我看过一本书,书名叫《十七岁不哭》,里面就有一首这样的顺口溜:


  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包等明年。


  听完这首顺口溜,大家都会会心一笑。陶行知先生曾写诗列举了春天不是读书天的11条理由。他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


  易中天先生则幽了一默,他说:春来不是读书天。春天里*太多。春天里应该去远足,去踏青。当然,最应该的还是谈恋爱。所以,春天即便要读书,也只该读“情书”。


  那么,依我说,夏天也不是读书天。康熙年间有一进士叫顾栋高,深通经学,在他掌教淮阳时,夏月里把房门关得严严实实,躲在家里读书。因天气实在太热,索兴将衣服尽数脱去,寸丝不挂,手执一卷,高读不辍。正巧有朋友前来叩访,从门缝里看到这番“*读”景象,不觉出声大笑。顾进士这才慌忙穿衣,出门迎客。这事在当时曾被传为笑柄。可见,尽管有好书消夏之说,但因条件所限,夏日读书毕竟是件苦事,汗流浃背,衣衫尽湿,想来也不是什么好滋味。盛夏一到,酷暑难当,身体受热浪的煎熬,哪有读书的好心情。夏天里应该去海滨,去冲浪,光着身子,迎着海风,半睡半醒。


  秋天也不是读书天。秋天来的时候,在这个让枫叶染红万山的季节,心里便容易滋生一种悲秋。这个季节少有姹紫嫣红、少有花繁柳绿、更少有骄阳似火……有的,只是洗去浮华的恬淡和宁静,自然也有悲秋的种种心绪。这样的状态下读书,读出的只有苦味。


  自然,冬天更不是读书天。冬夜苦寒,在古人雅士看来却是把酒夜读的好时节,“红袖添香夜读书”,“雪夜闭门读*”,这些读书美事就是凭借奇趣*的。林语堂曾言:“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菇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雪能助兴,如果某晚下雪,躲在被窝,枕着悉悉窣窣的下雪声,读着唐诗宋词,不言而喻,那是最浪漫不过的事。然而,在我们柔情似水的南方,下雪的日子太少,围炉夜读不能仿效;而如今的红袖们都进了*,香气都徘徊在超市里;坐在按揭款买来的房子里,想想下个月的按揭款都还没有着落,哪有心情把酒夜读?人是雅了,心却雅不起来。即便冬天要读书,也最好读*。


  一首顺口溜,道出了人人都有不乐读书的想法。


  然而,在另一个人群里,却流传着另外一首顺口溜:


  出门打工实在苦,挣钱做饭洗衣服,如果将来回家去,定叫孩子多读书!


  这首顺口溜,道尽了出门打工的辛酸。于是便将希望寄予我们的孩子。但我们的孩子又能否体会到父辈的用心呢?他们会怎么认为呢?


  在我们的孩子当中,同样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他们说:


  我本不是读书才,爸爸妈妈逼我来。考试题目深入海,鸡蛋鸭蛋滚滚来。


  或者唱:


  糖儿甜糖儿香,吃吃玩玩喜洋洋,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有钱有势有地位...


  仔细回味这些顺口溜,笑过之余,一份沉重感便袭上心来:


  读书苦,几乎成了前面这些顺口溜的一个共同特点。当一些*赞读书好,读书乐的时候,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觉得读书苦呢?


  很多人羡慕我,说,为什么你那么喜欢读书,乐在其中?言下之意,在他们看来,读书真是一件苦事。


  其实,读书苦,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一个感觉。只有正视这一点,才有可能解决读书乐的问题。


  读书为什么会觉得苦呢?第一个原因是耽误了娱乐的时间,不想读书。追求耳目感官之乐,是人的本能,而人一旦习惯于顺从于本能的快乐,自然品尝不到读书的滋味,所以只觉得读书苦。那是一种感觉形体被禁锢的苦。


  第二个原因是忙碌于应酬的事务,不好读书。有的人认为社会是本大书,无字天书,人情世故比起书本上的东西来更实际,更有用。人一旦陷入这样一种误区,自然感觉不到读书的兴味,只觉得读书苦。那是一种感觉心情被羁绊的苦。


  第三个原因是偏重于读书的功利,不善读书。有的人也认识到读书的好处,能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但是,他们往往偏重于读书的功利性,认为读书就应立竿见影,立马就要能转化为财富。而一旦读了书而感觉不到实际效用,自然就品味不到读书的趣味,只觉得读书苦。那是一种精神上无望的苦。


  三句顺口溜,概括的便是这三种苦。更多的人感觉到的是第三种苦。因为读书看不到希望,得不到实惠,也就读不出书中乐趣来。


  习*说得好,读书其实起到的便是一种“蓄电池效应”。想一次充电,终生受用,这样的好事是永远不会发生的。读书起到的更是一种“沼气池效应”。只有源源不断地添加肥料,人的体内才能发生化学作用,然后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


  孔子说的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修养自身,充实自己,读书不为名利计,不为稻梁谋。现代的人,读书不是为了修养自己,而是为了装点门面,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文化人,混个学位,搏个声名,捞点实惠,这种人读书是读给别人看的,读书是为稻梁谋,为了就业,为了升官,为了赚钱,为了面子,如此种种。这样读书怎么可能读出书中三味来?


  何谓书中三味?


  以我的读书经验来看,第一味便是苦味。中医说,苦能补心。是人的心理成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读书是立志、明志的必备途径。什么是立志?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仁,仁就到了,从逻辑上讲这怎么可能?可事实恰恰就是这样,志是一个使人紧张、站立起来的东西,做人第一位便是立志,人没有志,便无法挺立于天地,便只能形同于动物。要知道,人的一生全部的价值、意义和境界全是被志向照亮的。读书苦,能吃得读书苦,便能立志,读书的过程便是补心的过程,便是立志的途径。读书还是人生的一种旅程,能见识人生的各种风景。所以读书亦能明志。这种苦味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味还是苦中有兴味。一个人倘若体味不到苦的滋味,他的心理成长几乎就是零。书读多了,逐渐能够忍受苦味,心理就在逐渐成长,就有了超脱这种苦的*。但是这个过程更需要下苦功夫,包括苦读、苦思。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百折不挠的勇气,有抗拒*的心力。这种苦味虽苦,但已然不同于刚读书时的苦,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兴味了。超越了这种苦,就能得到乐。


  第三味才是苦中有乐味。读书苦,但是读到这时,已经完全不怕苦,感觉不到苦了。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乐味便会时时涌上心来。这表明心志已经炼成,古圣今贤尽在眼前,书里书外出入自如。还有哪种境界能胜过它?


  从读书苦到读书乐,这本身就是人的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想读书的朋友们,接受读书的苦吧,品味读书的味,怕苦而苦必不去,品味而味必自来。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春来不是读书天,春夜里即便闹鬼,那施施然前来造访的,也多半是帅呆了酷毙了的男鬼或美艳了绝伦了的女鬼,怕什么呢!


【关于读书的儿歌顺口溜】关于读书的三句顺口溜

http://m.scabjd.com/shaoer/191445/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